高大的训练馆里,几十名青少年球员正在进行定点投篮练习,球在空中划出整齐的弧线,却鲜见有人运球突破、变向或创造性地处理球。
中国篮球名宿、现任CBA天津队主教练张庆鹏近日在一次篮球青训论坛上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的青训体系正在生产‘机械化’球员,他们能够执行战术,却不会随机应变地处理球。”
这位曾经以出色控球能力和进攻组织闻名的国家队控卫,道出了ued体育中国篮球青训存在的深层问题——对个人有球技巧的培养严重不足,导致球员持球进攻能力普遍薄弱。
01 青训现状,重团队轻个人的训练模式
国内青训机构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团队、轻个人”的训练倾向,在绝大多数青年队和体校训练中,团队战术训练占据了70%以上的时间,个人技术训练尤其是持球进攻技巧,往往被压缩到训练课的末尾环节。
一位不愿具名的省级青年队教练透露:“我们的训练计划大多围绕战术执行和体能训练展开,每天留给个人有球训练的时间不足30分钟。”
这种训练模式直接导致年轻球员的基本功严重不足,在欧洲,12-16岁的青少年球员每天至少要花2-3小时专门练习各种运球、传球和投篮技术,而国内同年龄段球员的相应训练时间不到一半。
现任某CBA球队助理教练的李楠表示:“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年轻球员,在无球状态下表现尚可,但一旦球传到手里,就显得不知所措,缺乏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数据说话,国内外球员持球能力对比
上赛季CBA联赛的数据显示,国内后卫场均持球时间仅为5.2分钟,而外援后卫场均持球时间则高达8.7分钟,在关键时刻(比赛最后5分钟分差5分以内),国内球员持球进攻的比例更是低至23%。
国际赛场的对比更加明显,2023年U19男篮世界杯上,中国青年队后卫每场尝试突破次数仅为8.7次,而美国队为21.3次,西班牙队为17.8次,甚至亚洲对手韩国队也达到了11.5次。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后卫的突破成功率只有38%,远低于其他篮球强国45%-50%的水平,这些数据清晰地反映了中国球员在持球进攻能力上的巨大差距。
NBA亚洲区球探总监Sam Quinton指出:“中国年轻球员的身体条件每年都在进步,但他们处理球的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这在高端比赛中会成为致命弱点。”
03 历史回顾,个人技术培养的传统缺失
中国篮球青训体系对个人技术的忽视并非新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青训模式就逐渐偏向于选拔身体条件突出的球员,而非技术精湛的球员。
前中国男篮主帅王非回忆道:“我们的选材机制更青睐那些身高臂长、跑跳能力出色的苗子,对于身材普通但技术好的球员往往不够重视。”
这种倾向导致训练重心放在了体能和战术执行上,而非个人技术的打磨,相比之下,美国篮球青训体系则高度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从AAU联赛到高中联赛,球员们都被鼓励展示自己的个人技术。
欧洲篮球青训虽然也强调战术纪律,但从未忽视个人基本功的训练,西班牙、塞尔维亚等篮球强国的小球员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练习各种脚步、运球和投篮技术。
中国篮球协会技术部负责人张勇表示:“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着手修订青训大纲,增加个人技术训练的比重和要求。”
04 症结分析,竞赛体系与评价标准偏差
国内青少年竞赛的胜负压力是导致忽视个人技术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运会、城市运动会等大型赛事中,成绩直接关系到各地体育部门的考核,因此青年队教练更倾向于使用成熟的战术体系,而非培养球员的个人能力。
某体育院校教授指出:“我们的青年比赛过于强调胜负,教练为了让球队赢球,往往让球员机械化地执行战术,不敢让球员自由发挥。”
球员选拔机制也存在偏差,在选拔青年球员时,身体素质指标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技术能力反而被放在次要位置,这种选拔机制进一步加剧了青训对个人技术培养的忽视。
前国手、现篮球评论员马健认为:“我们应该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看球员的身高体重,更要评估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篮球智商。”
05 案例解析,张庆鹏的成长路径启示
张庆鹏本人的成长经历恰好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作为一名身体素质并不突出的后卫,张庆鹏凭借出色的持球技术和进攻能力,在国家队和CBA联赛中取得了成功。
早期训练中,张庆鹏特别注重个人技术的打磨,据报道,他每天都会额外花费数小时练习各种运球、突破和投篮技术,这种训练方式在当时的青训体系中并不常见。
张庆鹏曾分享道:“我那时候总是找各种机会练习持球进攻,不管是训练课还是业余时间,我知道这是我在篮球场上生存的根本。”
与张庆鹏同时代的刘炜、胡雪峰等优秀后卫,也都以出色的个人技术著称,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球员同样可以培养出出色的持球进攻能力,关键在于训练方法和重视程度。
06 改变之道,青训理念与方法的革新
改变国内青训忽视个人技术的现状,需要从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全面革新,要重新认识个人技术在篮球运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将个人技术训练作为青训的核心内容。
应增加个人技术训练在青训中的比重,国际篮球联合会建议,12-16岁球员的技术训练应占总训练时间的60%以上,而国内青训机构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
还需要改进训练方法,使技术训练更加科学有效,传统的个人技术训练往往枯燥乏味,容易引起年轻球员的反感,可以引入更多游戏化的训练方式,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中国篮协青训总监张斌表示:“我们正在推广一种名为‘技能挑战’的训练模式,通过设置各种障碍和挑战,激发球员练习个人技术的兴趣。”
07 国际经验,欧美篮球青训的借鉴意义
欧美篮球强国在青训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篮球青训高度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从基层开始就鼓励球员展示个人技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欧洲青训体系则平衡了个人技术和战术素养的培养,以立陶宛为例,年轻球员每天都要进行专门的个人技术训练,包括各种运球、传球和投篮练习,同时也在战术训练中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技术。
西班牙青训专家Luis Guil表示:“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没有扎实的个人技术,再复杂的战术也难以执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西班牙青训如此重视个人技术的原因。”
近年来,日本、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也在积极学习欧美青训经验,重视个人技术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对中国篮球青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8 未来展望,培养具持球进攻能力的新一代
改变青训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中国篮协已经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开始着手改革青训体系,增加个人技术训练的内容和比重。
一些先进的CBA俱乐部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在青年队中增加了个人技术训练的时间,广东宏远、浙江广厦等俱乐部还聘请了外籍技能训练师,专门负责年轻球员的个人技术训练。
教育改革也是关键一环,体育院校和篮球学校正在修订教材和课程设置,增加个人技术教学的内容和课时,培养更加全面的篮球人才。
张庆鹏最后强调:“我们必须给年轻球员更多的自由度和创造力,让他们敢于持球、善于持球,中国篮球才能培养出具有持球进攻能力的下一代球员。”
中国篮球正处在转折点,问题已经暴露,解决方案初现雏形,重塑青训体系的道路漫长,但唯有正视张庆鹏指出的问题,才能培养出更多能够自主创造进攻机会的球员。
改变需要从基层训练每一个细节开始——一次次运球、一次次突破、一次次投篮,这不是推翻重来,而是回归篮球本质:技术是战术的基石,个人是团队的基础。
发表评论